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

兩款街頭小吃

1. 福建小吃


大多數人叫它『麵粉粿』,也有人叫它『麵粉糕』。
其實它是板面的一種,只是它不是條狀是塊狀的。
有人叫它做『手搣板面』或『手撕板面』。

可是我很好奇為什麼我從小到大都叫它——『麵粉角kuih』


















2. 潮州小吃


我才發現朋友都叫它『炒蘿蔔糕』。
懂福建話的朋友大概會稱它為『炒粿角』。
或許有人會叫它『菜頭糕』,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東西,儘管它們很像。

可是我又好奇為什麼我從小到大都叫它——『炒糕』


















2012年10月18日星期四

『那條水』
這個詞組是不是很常聽說呢?
本以為“水”代指人是粵語的說法,
翻了字典上網搜了才發現不是啊。
那麼“水”代指人到底是什麼語言滲進馬來西亞華語的呢?

在粵語中,通常只會說『嗰條友』

我估計“水”代指人的稱謂由來是……
相傳以前有一個人名字叫阿水,
或許是朋友之間提及他時,
以『那條水』來替代『那條友』。
叫著叫著,便傳開了……………………

大家覺得這個推理可不可信呢?哈哈

2012年9月26日星期三

馬來西亞華語受粵語影響嗎?

問卷調查,有興趣的按進去噢~
懂粵語的也幫個忙做個調查吧!
謝謝各位~~~

因為接下來要做報告,所以設了這個調查來作統計。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ENEMV8wZ2djcGZLTm10REQ5MXl3NlE6MQ


馬來西亞華語除了受粵語影響,或多或少都有受客家話及福建話影響。
只是我只懂粵語,就研究這個課題啦~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咩?

疑問:其實除了粵方言,還有其他方言用『咩』當疑問詞嗎?

資料搜集:據漢語方言大辭典記載,『咩』用作疑問詞只限粵方言和客家方言。

『咩』
普通話裡作擬聲詞,指羊叫聲。
粵方言裡作為疑問詞用,相當於“嗎”。亦有反問之意。

最近,赫然發現微博出現了很多普通話句型+咩的現象。
很有可能是粵方言語法漸漸被吸納的現象。

像以下這個帖子,句末的那個『咩』。

『精神了咩?』
想必要表達的是『精神了嗎?』

不知是我的問題還是什麼的,總覺得讀起來怪怪的。

若以粵語來表達,則應該為『精神咗未?』


2012年5月18日星期五

cake

班戟,這字是我去香港旅行時看到的。
那時,是在滿記甜品的menu上看到的。
當時,愣了一下,什麼字,不會念。
看英文才知道是pancake也……


『戟』原來讀作“gik1”啊~~~


以前細個仲以為啲大人發cake音發得唔好,所以發成gik。
原來我錯了,真係有『戟』呢個字。
食戟,冇錯;食cake,都冇錯。


而傢諗返起,覺得自己懶叻,以為讀過幾年書就識好多嘢。
其實方言,係一代傳一代,聽長輩講嘅,就一定冇錯!




ice屎?ice士gee廉?【ice-creamです】

雪糕、甜筒、雪條,英文係ice-cream。

但係,由細到大,我都嗌佢做『ice屎』嘅。
細細個嗰陣,阿爸會問:“愛吃ice屎帽?”
跟住就會買一支兩角錢嘅俾我食……

好明顯,個『ice屎』係受英文影響,但是唔知點解會嗌下嗌下變做屎啫~

而我姑媽就會叫ice-cream做『ice士gee廉』。
每次去佢屋企,聽到雪糕車嘅音樂,佢就會問我要唔要食ice士gee廉。

呢個仲明顯,『ice士gee廉』係直譯英文個ice-cream。

2012年5月13日星期日

慢煎糕?煎窿包?大塊面?apam balik?

哇!這東西我以為有兩者是不一樣的……

我以為…………
下面這個叫大塊面



這個叫煎窿包



結識了通曉福建話的朋友後,知道它們叫慢煎糕

月前,看了林金城的blog才發現,原來是不同地區的叫法啊~

怡保一帶的人稱這種食物為大塊面。
我自小就聽來自怡保的姑媽說大塊面,
而剛巧她每次買的就是圖一的食物,
讓我誤以為圖一的是大塊面。

吉隆坡一帶的人稱這種食物為煎窿包。
我自小就聽吉隆坡土生土長的媽媽說煎窿包,
而剛巧她每次買的就是圖二的食物,
讓我誤以為圖二的是煎窿包。

慢煎糕的叫法應該是福建人的叫法吧~

而馬來文,我一直以為是念apom balik,
結果apam balik才是對的……

哈哈,怎樣也不會想到這食物是源自印度的…………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bigger than donut!

Donut,又稱Doughnut。
中文多稱為甜甜圈。
香港粵語音譯為東甩。
但在馬來西亞,粵語稱為牛車輪。
(大概是因為長得似牛車的輪子吧~)

小時候,經常聽媽媽說『XX大過牛車輪』
這個XX是金額,通常是指數目很小的。
比如:五針大過牛車輪、五角大過牛車輪、一溝錢大過牛車輪……

估計,這是粵語俗語吧。
據我了解,意思是那麼一丁點兒錢,其實很少,買不了什麼 / 哪裡足夠買什麼。

我媽經常跟我的對話是這樣的……
媽:你猜下呢個cake幾多鐳?
我:兩溝囖~
媽:兩溝錢大過牛車輪啊,邊有咁平!
我:…………5溝啊?
媽:10溝。
我:咁貴嘅?
媽:而家乜都起價,梗係貴喇。

另一意思是把錢看得很大。

例:冇錢嘅時候,一針大過牛車輪,唔可以亂洗錢。

自由餐

Buffet,自助餐,日語漢字為放題。
但是,在馬來西亞,好像很常說成『自由餐』。

家裡倒回,那是自由餐。
酒店buffet,又是自由餐。
日式、韓式乜式物式,總之任食,也是自由餐。

2012年5月6日星期日

一針?五針?

1 sen
學校裡,老師說一仙。
在家裡,媽媽說一針。

5sen
教科書上,寫的是五仙。
在巴剎裡,小販說是五針。

不知道在馬來西亞說粵語的人,是不是都這樣說呢?

小時候,總以為是5sen的背面圖案像針(因為有一條線),所以叫『針』。
後來,看著看著,才發現那是gasing,哪來的針啊?



2012年5月5日星期六

一條狗?一隻狗?

狗,應該說『一條狗』抑或『一隻狗』呢?

從小到大,我都以為狗的量詞是『隻』。
用『條』的,只有客家話。

其實不然,在大陸的新聞報導中,居然讓我聽到『一條狗』。
這樣一聽,挑起了我條好奇筋……

就此問題問了4位大學老師,結果得出來答案是……
A:說『一條狗』是中國人的習慣
B:『一條狗』指的是體型大的狗,如:藏獒、狼狗;
      『一隻狗』則指體型較小的狗,如:貴賓狗、西施。
C:『一條狗』指的是體型大的狗,如:藏獒、狼狗;
      『一隻狗』則指體型較小的狗,如:貴賓狗、西施。
D:基本上,『一隻狗』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只有『一條狗』這個說法是對的。

最終,我還是不知道到底是『一條狗』還是『一隻狗』……


【別再做情人 做隻貓做隻狗 不做情人…………】

你勁過我?我型過你!

比較句,甲比乙大,我們這麼說……
『甲大過乙。』
殊不知,這種用法乃方言語法啊~
普通話應該這樣說:『甲比乙大。』

真感羞愧,居然錯用了廿多年……

2012年5月4日星期五

幾多鐳?

通常買東西,對小販問得最多、講得最多的就是——how much?
講慣粵語的朋友,準會將『幾多錢』代入普通話,問到『jǐ duō qián』。

以我為例,就跟大陸很多買東西的,這麼提問過。
初時,還以為這是正確的,因為這樣問,對方總能明白我的意思嘛。

後來,課堂上聽老師一說,才驚覺……
應該這樣問——『多少錢?』




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

時代廣場

      Berjaya Time Square in the afternoon, Kuala Lumpur (Dec 2006).jpg

突然很想寫時代廣場,
想把媽媽說的記錄低。

猶記得小時候會步行去金河廣場,
途中經過富都監獄、現在的時代廣場、劉蝶廣場才到金河廣場。

那時的我,好像只有4、5歲。

那時候時代廣場那片地是被圍起來的,
像是要蓋什麼建築物似的。

奇怪的是,我印像中那裡被圍起來了許久,
都還沒有什麼建築物被興建起來。

還有,以前從berjaya大廈過去時代廣場那裡,
都是過馬路的,不像現在,過銜接天橋那麼方便。

還記得媽媽說,時代廣場的前身是一棟別墅。
那位富人的兒子據說是低智商的,
富人離世後,這棟別墅就丟空了。
丟空之後,別墅四周雜草叢生。
以前,這裡還發生過一起姦殺案。
自此,每每夜晚經過這裡的女性都心驚膽跳。
媽媽還說,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發生過命案,
每次經過時代廣場前的小馬路,
都會感到涼風陣陣,莫名的冷意。

2003年我第一次到時代廣場。
同年,亦是時代廣場的開幕期。
時代廣場在興建時,經濟遇阻礙,
據說得到香港富豪資助,才得以建成。

當時時代廣場的賣點,
就是他家的室內遊樂場。
我亦去玩過兩次。

有時還真覺得浪費,
那麼大的廣場,
人潮洶湧不起來,
靜英英的,
很可惜。

落水?跳落水?

“快啲收衫喇,就嚟落水喇!”

這裡的『落水』指的是『下雨』。
港澳粵語都說成『落雨』,然而馬來西亞人卻說成『落水』。

上網搜了資料,才發現是粵語中的四邑方言用詞。
沒記錯的話,客家話也說成『落水』(lok sui)。
四邑方言或多或少受到客家話影響,也許是這個原因,所以『下雨』說成『落水』而不是『落雨』。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do you hear me?

經常聽到啲人咁樣講:“你聽到冇?”、“你睇到冇?
某次喺論壇睇到將"冇"後置用作疑問,係粵語嘅錯誤用法。
正確嘅用法係“你聽唔聽到?”、“你睇唔睇到?

而這種用法其實是普通話的語法。
例:“你聽見了沒有?”、“你看見了沒有?”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樹溶

樹溶,即橡膠。



在馬來西亞,『樹溶』一字據說源自客家方言。
可是,我在漢語方言大辭典裡卻找不到『樹溶』是源自客家方言的證據。
也許,『樹溶』是馬來西亞方言特有名詞。

樹溶捽,即eraser。

樹溶糖,即chewing gum。

樹溶帶,即rubberband。

樹溶山,即橡膠園。

eraser




這東西的叫法還真多呀~

英文:eraser
普通話:橡皮

粵語的叫法則好多......
广州人:胶擦
深圳人:擦子胶
香港人:擦胶
【網絡資源顯示】

而馬來西亞亦對『它』產生不同的叫法......
華語:胶擦 (讀作jiāo 
粵語:樹溶捽

一般上,我們叫它rubber。
search了一下,才知道rubber為英式英語。

2012年4月6日星期五

包粟



這東西,普通話稱為玉米、玉蜀黍。
香港人稱之為粟米。
而我地就叫佢做『包粟』,估計係受客家話影響。

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石屎、紅毛灰



這種交通工具叫什麽?
自小媽媽就教我它叫作『石屎攪』,
但真正的名稱,我不懂。

『石屎』是水泥的意思,粵語。
『紅毛灰』亦是水泥之意,不過我卻理解為洋灰。

『紅毛灰』我也搞不懂是什麼方言用詞,繁衍詞典標註為客家話、福建話甚至潮州話,卻偏偏沒有粵語。
可是,我自小就這麼說“hung mou fui”。

洋灰地,稱之為『紅毛灰地』。
而『石屎』則表示水和泥的混合體,不是成品。

2012年3月30日星期五

做莫?

『做莫』是做什麽的省讀與音變,可以這麽說嗎?
麽有me音、mó音,但就是沒有mò音。


『做莫』zuò 
例:你在做莫噢?(你正在幹什麽?)


同樣地,為什麽也會讀成為什莫。
例:為什莫醬的?(為什麽會這樣的?)


什麽也說成『什莫』
例:這是什莫?(這是什麽?)